11月4日,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開幕式在北京工業技師學院舉行。會場上,周浩代表參賽選手進行宣誓,他的一舉一動吸引著媒體記者們的眼球。3年前,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從眾人艷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學生,從北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人才儲備軍到如今還未就業的技術工人。談起這樣的身份轉變,周浩“毫不後悔,很慶幸”。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一個學生能考上北大,學習成績自然不必說,肯定在其所就讀的中學里應該是名列前茅的。學習好,不意味著就一定要選擇最名牌的學校學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考上北大的周浩並不喜歡生命科學,但是父母之命,他不得不從,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忍無可忍,轉學到技校學數控機床。
  周浩其實還是蠻幸運的,因為他的媽媽瞭解了他的痛苦之後,支持他,並且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爸爸,所以在周浩一家人的眼裡,周浩的轉學和北大說再見,應該是一個很個人化的選擇,並不代表有什麼社會一般性的解讀,畢竟就是孩子的興趣點不在北大的生命科學學科上,作為父母和周浩本人,又能如何呢?
  但是這個事情被當做新聞報道後,卻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預料之中的不解和懷疑,甚至有人認為周浩是屬於典型的不適應北大校園競爭氛圍的“失敗者”,所以才會轉學到技校學數控,這是一齣苦情戲。
  社會上的這種反饋,倒也正常,因為在當下的教育評價體系里,上北大和讀技校那絕對不是一個層次的,技校也罷,技師學院也好,高職也好,在地方高中學校,那都是班裡沒希望考大學的同學才上的,所以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轉學到技校,除了說明他不適應北大的教學氛圍和競爭,還能說明什麼呢?
  這種疑問,其實也暴露了我們國家在大學教育上的一個短板——從來不按學生的興趣靈活的調整專業,大多數學生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而這對於從來沒有任何社會工作經驗和對自己愛好、特長並不是瞭解很透徹的高中生來說,是極不嚴肅和認真的,也是不科學的。
  現行的管理體制是學校對學生實施的是比較死板的管理方式,學生進入一所大學之後,不要說轉學,就是校內轉專業也難。比如周浩,他進入北大,不喜歡、不適應生命科學專業,想轉專業,按照目前高校的轉專業政策,是要達到一定學分的學生才能申請轉專業,潛臺詞是,只有努力學習好本專業,才能達到不學本專業的目的……在這樣的轉學邏輯下,轉學就變得更加困難。
  轉學在國外並沒有這麼複雜:在美國,各州有相應的學分轉換政策為轉學提供保障。因此美國無論是社區大學還是四年制大學,只要提交成績,並且有不錯的GPA,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轉學;加拿大繼承了北美的教育體制,學生轉學是比較自由寬鬆,所有的大學均接受轉學分申請;日本大學間通常不能任意轉學,但如果有正當理由,留學生可選擇“中退”重新報考大學。
  其實大學之間的轉學調專業,本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情,但是因為牽扯到對整個教育體制的系統性改革,所以相關部門的改革滯後以及效率低的缺點暴露無遺,這個問題可以說困擾我國高等教育多年了,但是相關部門的認識和決策一直是處在等待觀望的態度上,無疑讓人感到著急。周浩北大轉北京技師學院的新聞,或可作為改革亟需進行的最佳註腳。(聞新)  (原標題:“棄北大讀技校”不是每個“周浩”都可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bcjvi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